新闻中心
海外需求不振,部分品种价格走低,海外产品还能买吗
【全球需求寒冬来袭:价格下跌背后的连锁反应】
2023年开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两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欧美主要经济体通胀高企、消费力收缩的态势持续蔓延。在这场"需求寒冬"中,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首当其冲:从电子产品到纺织服装,从化工原料到机械设备,多个领域出现订单量锐减、库存积压的困境。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7.9%,对欧盟出口降幅达10.2%,部分品类价格跌幅甚至超过30%。
▍需求萎缩的"三重压力"
消费端购买力断崖式下跌欧美家庭储蓄率已从疫情期间的15%骤降至5%以下,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信用卡利率突破20%,耐用消费品需求被严重抑制。以家具行业为例,美国零售巨头家得宝(HomeDepot)二季度销售额同比下滑8.5%,连带中国佛山家具产业集群出口单价下跌12%。
供应链重构引发订单转移"近岸外包"趋势加速显现,墨西哥对美出口额首超中国,越南、印度在纺织领域的替代效应增强。某浙江纺织企业负责人透露:"原先20美元/件的针织衫订单,现在孟加拉工厂报价仅14美元,我们被迫降价20%才能留住客户。"
技术壁垒加剧市场分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出口迎来机遇,但传统高耗能产业面临额外成本压力。山东某钢铁企业反映:"每吨螺纹钢出口成本增加50欧元,而国际报价却下跌了15%。"
▍价格战背后的生存博弈在需求萎缩与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下,企业被迫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广东电子产业带出现"万元电视贱卖三千"的极端案例,LED显示屏出口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28%。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虽能短期缓解库存压力,却严重侵蚀行业利润空间——中国家电协会统计显示,上半年白色家电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3%红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价格战正在改变全球采购商的预期心理。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海外买家询价周期从平均3天延长至7天,压价幅度从常规的5%扩大到15%-20%。"客户拿着越南工厂的报价单要求我们匹配,否则就取消合作。"深圳某消费电子企业外贸总监无奈表示。
【破局之道:从被动承压到主动突围】
面对海外市场的凛冬,简单的降价策略已难以为继。企业需要构建"需求洞察-价值重塑-渠道创新"的三维应对体系,在危机中锻造新的竞争力。
▍战略重构:从"成本优先"到"价值创造"
精准锁定潜力市场东盟、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呈现结构性机会:印尼中产阶级规模突破5000万,智能家居产品需求年增40%沙特"2030愿景"带来万亿级基建订单,工程机械出口同比增长67%巴西政府启动"绿色转型计划",光伏逆变器进口关税下调至0产品升级打开溢价空间宁波某家电企业通过"场景化创新"实现逆势增长:针对中东高温环境开发65℃耐高温洗衣机为东南亚多雨气候设计防潮防霉空调搭载AI算法的节能冰箱在欧盟市场溢价30%
▍模式创新:数字技术重构外贸链路
DTC模式打破渠道垄断通过独立站+社交媒体营销,某服装品牌将利润率从8%提升至22%:TikTok海外直播间单场成交破百万美元用户定制服务使退货率从25%降至7%供应链数字化降本增效长三角某汽配企业通过三大改造实现突围:部署AI需求预测系统,库存周转率提升40%建立跨境物流协同平台,海运成本降低18%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新品研发周期缩短60%
▍政策赋能:把握结构性支持机遇政府层面正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基本盘:
RCEP原产地规则让出口东盟产品享受零关税跨境电商综试区扩至165个,试点"保税研发+前店后仓"新模式中信保推出"新兴市场政治风险特别承保计划"
某光伏企业借助政策组合拳实现跨越发展:
通过中欧班列将物流时效压缩至18天利用绿色电力证书抵消碳关税成本在匈牙利设立组装中心规避贸易壁垒
结语:海外需求震荡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阵痛期。那些能快速建立需求感知网络、持续输出差异化价值、灵活配置全球资源的企业,终将在洗牌中占据新的制高点。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这场危机,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