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沙特计划增产 原油市场反应激烈,增产又降价,沙特开启原油市场争夺战

2025-09-2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石油王国的「心跳骤变」:增产决策背后的三重博弈

2024年夏,利雅得王宫传出的增产决定犹如投入原油市场的「深水炸弹」。布伦特原油价格在48小时内暴跌9%,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电子屏上,每分钟跳动超过2000次的交易数据将市场焦虑具象化。这场看似突然的决策,实则是沙特王室酝酿三年的战略转折——当新能源浪潮拍打波斯湾,这个掌握全球17%原油储量的国家,正试图用「主动出击」改写游戏规则。

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大厅里,资深能源分析师马克·汤普森指着实时曲线图揭示:「沙特此次将日产量提升至1300万桶,不仅是2016年油价战以来的最大增幅,更打破了维持8年的OPEC+减产共识。」值得玩味的是,决策公布前72小时,沙特王储与俄罗斯能源部长进行了长达5小时闭门会谈。

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操作,暴露出传统石油联盟正在出现结构性裂痕。

深挖增产动机,经济观察家发现三重战略考量: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在Vision2030计划中承诺的2万亿美元投资面临资金缺口,每桶油价需维持在82美元才能平衡财政,而当前78美元的价格已触发预警机制;美国页岩油商借助AI勘探技术将开采成本压至35美元/桶,正在蚕食沙特传统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库容扩建至9亿桶,这个「东方超级买家」的议价能力正倒逼产油国调整策略。

蝴蝶效应显现:从期货市场到加油站的价格传导链

当沙特阿美公司的超级油轮加速驶向全球各大港口,这场「黑金海啸」的冲击波正沿着产业链快速传导。新加坡普氏能源资讯的监测显示,中东基准原油贴水幅度扩大至4.2美元/桶,创2008年以来新高。期货市场上,对冲基金持有的原油净多头仓位骤减38%,而实物交易市场却出现诡异现象: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持仓量逆势增长15%,暗示着亚洲买家正在构建「价格缓冲带」。

在消费端,美国加州加油站的价格牌开始松动,但降幅远不及期货市场波动。能源经济学家丽莎·怀特拆解这个「价格传导悖论」:炼油厂利润率因原料成本下降而扩大至每桶24美元,但飓风季导致的墨西哥湾炼能受限,抵消了部分降价空间。更具深意的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对石化产品征收每吨45欧元的碳排放费,这使得欧洲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能源成本不降反升。

这场由沙特掀起的能源风暴,恰逢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节点。当传统产油国试图用「以量补价」延续石油时代,新能源势力则加速布局氢能走廊和虚拟电厂。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原油市场的剧烈震荡都在重塑世界权力格局,而本次不同之处在于:博弈棋盘上首次出现了「去碳化」这个颠覆性变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