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白银持仓量增加市场关注,白银持仓减少是利好还是利空

2025-10-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白银持仓量创三年新高市场风向标暗藏玄机】

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白银市场掀起波澜。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全球白银ETF持仓总量突破3.2万吨,较年初增长18%,创下2020年疫情以来的最高纪录。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白银期货未平仓合约同步攀升至18.9万手,较去年同期激增32%。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市场逻辑?

专业机构分析指出,本轮白银持仓量异动呈现三大特征:持仓结构发生质变,机构投资者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1%跃升至57%;持仓周期明显拉长,6个月以上长期持仓比例突破43%;亚洲市场贡献了62%的增量资金,其中中国投资者持仓规模同比暴增210%。

这些结构性变化暗示着市场参与者对白银的价值认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驱动持仓激增的首要因素当属全球避险情绪的持续发酵。美联储最新会议纪要显示,年内可能再加息25-50个基点,而欧元区通胀率仍维持在5.3%高位。在股债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白银的避险属性重新获得机构青睐。世界黄金协会研究显示,当VIX恐慌指数超过25时,白银与标普500指数的负相关性达到-0.73,其避险效能甚至超越黄金。

某跨国投行的资产配置模型显示,将白银配置比例从2%提升至5%,可使投资组合的年化波动率降低1.8个百分点。

工业需求的复苏则为白银市场注入新动能。光伏产业的白银用量持续攀升,2023年全球光伏银浆需求预计达3800吨,同比增幅达28%。新能源汽车领域,每辆电动车的白银用量是传统汽车的2-3倍,随着全球电动车渗透率突破18%,相关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5G基站建设加速推进,单个宏站的白银用量达0.8-1.2千克,中国移动最新招标方案显示,2023年5G基站建设量将超60万个,仅此领域就将新增白银需求500吨。

【多空博弈下的白银投资新范式】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专业投资者的操作策略出现显著分化。量化交易数据显示,近期白银市场的多空持仓比已攀升至1.9:1,但空头持仓的平均持有天数却延长至7.3天,显示市场分歧正在加剧。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反映出机构投资者对白银双重属性的不同解读:看多者聚焦其贵金属属性,看空者则担忧工业需求的可持续性。

从技术面分析,白银价格正面临关键抉择。周线图上,21美元/盎司的支撑位与26美元/盎司的阻力位构成对称三角形态,MACD指标在零轴附近持续纠缠,RSI指标维持在45-55的平衡区间。某对冲基金技术分析师指出,若持仓量能持续保持在3万吨上方,价格有望突破26美元关键阻力,打开上行空间;反之可能回测19美元支撑位。

这种技术形态与2016年白银牛市启动前的格局惊人相似。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前市场环境需要更精细化的投资策略。建议采取"核心+卫星"配置模式:将60%资金配置于实物白银或ETF作为核心持仓,20%用于期货套利交易捕捉波动收益,剩余20%可布局白银矿业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COMEX白银期货的持仓成本已升至日均0.15美元/盎司,短线交易者需严格计算交易摩擦成本。

展望后市,三大关键变量将主导白银走势:首先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路径,9月点阵图暗示的终端利率水平将直接影响持有成本;其次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光伏装机目标的调整可能引发需求预期修正;最后是地缘政治风险,台海局势与俄乌冲突的演变可能触发避险买盘。某国际投行的大宗商品团队预测,若上述因素共振向好,白银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挑战35美元历史高位,但若工业需求不及预期,价格可能回落至20美元区间震荡。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白银持仓量的持续增长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全球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也预示着产业结构变革的新机遇。对于敏锐的投资者而言,读懂持仓量变化背后的市场语言,或许就能在贵金属市场的潮起潮落中把握先机。

搜索